一支核酸检测样管的“旅程” ——探访伊犁州核酸检测自动化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巴莎·铁格斯
要从几十万份口咽拭子样本中把新冠病毒“揪”出来,就必须进行核酸检测。目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疫情防控已到攻坚阶段,每日海量的核酸检测就是要找出病毒感染者,划定风险源,尽快阻断疫情传播。
为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能力,10月以来,伊犁州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检测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有效提高了采、送、检、报全流程时效和质效。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时效和质效的提升首先是从“核酸采样管”贴码标签的变化开始。小小的一支采样管,承载了成千上万人的健康安全,它的旅程,也就此展开。
样管换上预制码
10月26日11时,在伊宁市喀赞其街道办事处伊毛社区第三网格核酸检测采样点,居民们佩戴口罩,保持2米以上距离,有序配合核酸检测采样工作。
在采样点,辅助采样工作的米克热依·吐拉洪用手机先扫核酸采样管上的预制码,后扫居民信息码进行录入,随后,居民移步旁边做口咽拭子采样,前后不到10秒。
“以前是先录入居民信息,再用打印机打印二维码标签贴码,再把标签贴到核酸采样管上,‘人绑管’,既费时又容易出错,还会出现污染风险。”米克热依说,如今,采样管上自带预制码,先扫管,后扫居民信息,变成“管绑人”,不仅不容易出错,还省去打印贴码标签环节,提高了采样效率。
针对采样过程中现场采样打码贴码,导致样管条码出现模糊、无法识别;实验室检测样本实行大批次检测,盲测中出现显示结果异常样管需等待复核结果方才上传,且大批量上传数据易导致数据丢失、出错、检测结果赋值上传慢等问题,9月底,伊犁州立即开展核酸检测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改造工作,组织中国移动新疆公司、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火眼实验室工程师与自治区驻伊前方核酸检测组、伊犁州和伊宁市核酸检测信息化专家组共同攻关,实现了扫码入采样平台—扫码入实验室流程—实验区编码流转—实验结果批次赋值上传,大大降低了人工打码粘贴结果造成的错报、漏报、误报情况的出现。
“核酸检测中预制码的使用提高了采样速度,降低了社区内交叉污染风险。”喀赞其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石全勇说,核酸检测信息化应用还大大减轻了采样人员工作量。
伊毛社区党支部书记热合曼·吉力力每天都会检查各个核酸检测采样点位的运转情况。“10月1日起,伊宁市调整了核酸采样时间,我们每日9时开始核酸采样,13时前可完成采样工作。”热合曼说,样管换成预制码后,核酸采样工作速度快了,基本可以做到随到随采,避免了群众排队等候。
记者在核酸采样现场看到,每名核酸采样工作人员都持有核酸采样培训合格证和上岗证。伊犁州按照“不培训不上岗,培训不合格不上岗”原则,对所有采样工作人员正式上岗前,开展技术操作要点及注意事项、采样信息化管理等内容的岗前培训,通过实操培训合格后上岗采样,做到全州核酸采样人员持证上岗,确保采样人员操作和行为科学规范。每一支核酸检测样管经过规范消杀放入转运箱后,将在两小时内迅速送至核酸检测实验室。
样管处理自动化
10月26日11时16分,记者在伊宁市参加核酸检测采样做口咽拭子,20时36分便出了检测结果和赋码。10月以来,伊宁市各族群众感受到核酸检测结果时效有所提速。记者来到伊犁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一探缘由。
在实验室,“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一支支核酸检测样管轻拿轻放到检测设备中,认真观察设备、耐心等待结果。该疾控中心副主任赵伊梅在实验室监视屏幕前给记者答疑解惑:“这是不久前华大智能捐赠我们实验室的自动化分杯系统和全自动化样本处理系统,这些设备可以完全自动化处理核酸检测样管,减少了人工步骤,极大提高了核酸检测效率。”
9月底以来,伊犁州在提升核酸检测能力上狠下功夫,结合自治区核酸检测结果大数据平台升级改造,与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新疆公司对接升级核酸检测信息系统,增加自动分杯处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全自动样本处理系统,确保采、送、检、报等环节高质高效运转。目前,伊犁州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完成一板检测即可上传数据,实验结束,数据上传随之结束,实验室从原2.8万管样本检测任务增加到现在的3.8万管的检测任务量。
在伊宁市第二气模核酸检测实验室和办公场地,记者看到工作人员在不同岗位上忙碌着。9月中旬以来,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近180名工作人员从深圳、上海、武汉等地来到伊宁市支援核酸检测工作,该公司西北区总经理李浩说:“我们愿在科技抗疫方面为新疆作出贡献。”
经过与伊犁州疾控中心核酸检测实验室的通力合作,10月初,华大智造、伊犁移动利用7天时间完成了核酸检测实验室自动化和信息化的改造,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目前,伊犁州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已完全掌握了信息化和自动化系统的使用。10月底,自治区疫情防控工作指挥部核酸检测专项组要求:加快推进全区各级疾控中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信息化建设。自治区专门派出4名专家到伊犁州现场指导,完善网络连接,加快数据对接调整,不断提升各医疗机构核酸检测能力。
赵伊梅介绍,在应用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后,现在全部检测结束从原来的16个小时缩短至13个小时,缩短的3小时为后续“追阳”工作争取了宝贵时间。一管一码信息录入,做到了每管数据都可追溯,不漏一人,阳性结果时时精准推送。信息化系统的辅助判读,数据自动上传,降低了数据组人员、扩增区人员的工作量,减少约6名数据组的人员需求。
为帮助伊犁州提升核酸检测能力,中国移动新疆公司向伊犁州捐赠了价值500万元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平台”。中国移动新疆公司伊犁州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邵铭介绍,为深入贯彻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最新要求,在原有核酸检测1.0版本的基础上,快速开发上线新疆移动核酸检测2.0新版软件,完成与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核酸检测采、送、检、报全流程闭环管理,实现了分模块输入输出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数据交互,大大提升了核酸检测结果反馈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目前,该平台已在伊宁市22个乡镇(街道)全覆盖使用。记者采访到的伊毛社区、上海路街道黄河社区的核酸检测采样人员表示,升级优化的新版系统后台运行更加安全、平稳、可靠,整个系统运行无卡顿、无故障发生。
信息化带来新变化
10月26日13时,在伊宁市上海路街道黄河社区天富伊城小区,当日的核酸采样工作已结束,黄河社区负责防疫工作的干部马英说,信息化新平台的使用给他们带来了很大变化。
“相比之前核酸检测,此次优化升级减少了核酸录入人员打印条码、撕条码、贴条码的步骤,加快了采样速度,缩短了居民等待时间。节省了打印机和打印机所需耗材,真正做到为基层减负。”马英说,信息化降低核酸采样期间辅助录入工具的耗材,例如热敏纸的使用量大大减少,由原来消耗3卷热敏纸缩短为1卷。热敏打印机也由原来的全程打印转变为核酸采集结束后,打印转运单即可。
10月26日18时,伊犁州疾控中心信息组工作人员艾尔法尼·阿布里克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现在大家的‘熊猫眼’少了,我们晚上都可以正常休息了。”艾尔法尼乐呵呵地说,应用信息化系统前,异常管号需要手工录入和上传,每天都在重复表格里的“复制、粘贴”动作。原来,实验室每日23时开始接样,基本是天亮才结束工作。应用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后,信息上传工作与实验室工作几乎同步进行,工作时间比原来缩短了近5个小时。
“虽然天气越来越冷了,但是做核酸的时间特别快,我们来了就能做,做完就能走,不用排队,下午核酸报告结果就出来了。”天富伊城小区龚姓居民说,现在,核酸检测采样人员工作科学规范,居民们都很放心。
伊犁州推行核酸检测自动化与信息化后,彻底打通了核酸检测工作中采、送、检、报全链条环节中出现的统筹协调不够、信息传递不畅等“肠梗阻”问题,有力推动了核酸检测工作各环节衔接顺畅。
“在自治区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援助医疗队的齐心努力下,伊宁市乃至伊犁州的核酸检测工作有了很大提升和进步。伊宁市核酸检测实验室由之前的4家增加到目前的9家,日检测能力由之前的5.3万管增加到目前的24.5万管,采送环节由以前的8小时缩短到4.5小时,采样质量不断提高,做到了‘日采日检日报’。”伊犁州卫健委主任刘婉琳说,下一步,伊犁州将加快推进州域实验室全流程信息化建设,扩大核酸检测自动化与信息化覆盖面,进一步提高采、送、检、报工作效率,快速度、高标准推进核酸检测工作,全力以赴打赢本轮疫情防控攻坚战。
《新疆日报》(2022-10-29 A03版●要闻)
账号+密码登录
手机+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